在笔耕不辍中享受磨砺
徐静
首先,很感谢领导们给了我这样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站在这里,真的有些不安和惭愧。因为我深深地知道,这么多年来,是领导们平和亲切的关怀和春风细雨般谆谆教诲,让我得以在文秘工作岗位上一路蹒跚走来;更是领导们的宽厚胸襟和博学睿智让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上体会些许写作被认可的喜悦。
下面,请允许我浅谈一点在写作方面的收获,概括起来就是要当好“五者”:淡定者、记录者、收集者、思考者、审视者。
做潜心静气的淡定者
潜心静气是写作的必要条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叶圣陶曾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他认为,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大作家当然把写文章说得云淡风轻,因为胸中有森林、有丘壑的他们写文章肯定是小事一桩,可以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然而之于我,倍觉是一件费心思费精力的难事。所以每每在写作前感觉茫然空洞甚或焦躁不安时,我都要求自己潜心静气,努力沉浸在一个清澈纯粹,甚至有些安静寂寞的思想空间里,唯有此,我才能将全部心思汇聚在要写的材料上。
做作好笔记的记录者
详细记录是写作的前提条件。
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觉得无论是接受领导安排、参加会议,还是外出调研,详细记录必不可少。因为一方面,通过查看记录,可以充分领会领导意图、把握会议精神、掌握调研实情,继而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领导的每一次讲话,都可能是他们几十年丰富阅历的归纳总结、几十载人生体悟的提炼升华,这些经验、感悟、要求和建议既是一篇有高度、有质量的文章,更是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获得的宝贵的财富。
比如,2012年下半年,仲伦主任带领办公室的同志到铁山镇调研,对镇人大主席团提出了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狠抓重点高效履职、用心抓实代表工作、勤练本领提升能力四点要求,回单位后,按照宏文主任、刘远主任的安排,唐甜和我立刻把仲伦主任的讲话打印出来,一篇题为《浅谈如何做好乡镇人大工作》的有见地的理论性文章就此出炉,并被公民报采用。
还记得一位领导在会议上曾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要注意谨言慎行、举止有度。貌似一句很平常、朴实的话,真的蕴含深意。我一直很直爽,所以也多次品尝了太过爽快的后果,所以我就将领导的告诫写在电脑上,时刻警示自己?;褂幸晃涣斓迹谖页醯饺舜蟮氖焙?,他就教我如何做一位秘书,比如每次到领导办公室一定要带上笔和本子等等。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真的让我一直受益匪浅。
另外,详细记录还可以有备无患。记得2011年,光国主任到大足视察调研。座谈会后,宋彬主任要求把光国主任的重要讲话整理出来,在机关大会上学习。于是,我根据学良主任和我的记录,将光国主任的重要讲话较为详细地整理了出来,一共6页。宋彬主任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基本上把光国主任的重要讲话都记录了下来。
通过这件事,我真正体会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说到此,在这里要感谢仲伦主任和办公室的领导们对文秘工
作的重视和支持,2012年就为我们配备了录音笔,这样就更加有备无患了。
做翔实材料的收集者
广集材料是写作的坚实基础。
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说:为了写得好,必须充分地掌握题材,必须对题材有足够的思索,以便清楚地看出思想的层次,把思想构成一个联贯体,一个连续不断的链条。
矛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span lang="EN-US">
我记得仲伦主任曾不止一次地教导我们:要写好一篇稿子,一定要大量占有材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我认为,占有材料分临时抱佛脚式和厚积薄发式。
——“临时抱佛脚式”,就是为了撰写一篇文章而特意去寻找
资料。了解目前该方面的最新情况、可否有值得借鉴的建议意见等。前段时间,为完成一篇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粮油生产功能区建设,稳定高效发展粮油生产的调研文章,我利用便捷的网络收集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其他省市关于粮油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及建议意见、重庆市粮油生产有关新闻等约12万字左右的资料后,终于解决了对粮油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认识盲区,形成了有待进一步修改的调研初稿。
——“厚积薄发式”,即平常就要十分注重对材料的搜集、
摄取和积累。朱光潜称“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一个人的生活范围和阅历总是有限的,因此,广泛地阅读不但修身养性,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各色各样的生活与人生。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说熟悉、认识客观世界,通达人情世故,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多读书、多关注新闻、多看文件资料等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逐步做到库存丰厚,常备不乏,尽可能使自己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做善拟提纲的思考者
拟定提纲是写作的重要步骤。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读书时,是否常听老师讲关于提纲的重要性,我的老师就反复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提纲就是文章的骨架;没有坚实、健壮的“骨架”,灵魂无从寄托,血肉无所依附。当时,真不以为然,觉得一篇作文基本上可以一气呵成的,哪里需要那么麻烦。现在,真的体会到提纲的重要性了,倘若没有提纲,我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笔,更不知道如何将一个又一个零散的材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平常拟提纲,我主要从内容和句式两方面考虑。
所谓从内容考虑,就是要谋划这篇文章从哪几个大方面来写。其实公文写作,很多格式是固定的。比如调研文章主要就是调研的基本情况、基本估价、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四个部分。而人大的调研文章,主要是为了促进工作,所以问题和建议两部分是重点。那么,哪些问题应该站在区人大常委会的角度提出来,以及如何围绕问题,让提出的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需要精心思考。
所谓句式,就是拟定的提纲格式一致,要么围绕目的,要么围绕成效、要么围绕目的+举措或者举措+成效等,同时要语句精炼,尽可能在平实中体现艺术性。
比如一篇关于信访工作的材料,其提纲就是:抓学习培训,在“活”字上下功夫;抓工作保障,在“实”字上下功夫;抓接访活动,在“深”字上下功夫;抓“事要解决”,在“情”字上下功夫;抓宣传引导,在“正”字上下功夫。这样的提纲既反映了全文的主要方面,还为文章增色不少,更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做反复修改的审视者
修改材料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毛主席讲:“至少要看两遍,至多应该看他十遍。如果粗心大意,就不懂得作文章的起码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
这些话告诉我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写好的材料有时候放一放,再拿来读,自己就会发现又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改。
曹雪芹写《红楼梦》就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薄白肿挚蠢唇允茄?,十年辛苦不寻?!?。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前后经过12次精心修改才完成。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
还有美国作家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付印。
且不说这些名著佳作,就是区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报告,也曾先后13次易稿,才最终提交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和审查。
一篇材料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反复修改呢?我觉得主要是看标题是否恰当、材料是否贴切、语言是否精炼,甚或标点是否正确。
比如关于遣词造句,文从字顺。福楼拜就曾说:“有些夜晚,文字在我脑海里像罗马皇帝的辇车一样滚过去,我就被它振动和轰鸣的声音所惊醒。即使在游泳的时候,我也不由自主地斟酌这字句?!彼凳祷?,我常有这样的体验,为了一篇文章的遣词造句,有时候连走路、睡觉都在思考。
另外,文章呈领导审改后,一定要仔细拜读领导的审改稿,从中找出不足,究竟是自己思路不对、文章缺乏血肉,还是自己根本就没用心?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自己的差距、清楚每个领导的写作风格、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材料确实很苦,但是我觉得,淡定使人旷达、记录使人敏捷、收集使人博学、思考使人聪慧、审视使人内敛。如果这些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我愿意在笔耕不辍中享受安静地磨砺灵魂的过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拥有这些品质的人。
请允许我以果戈理的名言来结束我的体会——没有什么,你就拿起笔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总这样写;最后,就写出来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