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24小时免费-300上门4个小时电话多少,凤凰楼阁官方网站入口,全国同城空降快餐群

您的位置:首页 >人大调研>详细内容

人大调研

关于全区职业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06 09:56:07 浏览次数: 【字体: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委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按照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要点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继刚、副巡视员叶贵才带领人大教科文卫委全体同志,结合《职业教育法》和《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有关规定,深入到职业学校和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实地查看实习实训基地,与部分教师、学生探讨交流,全面的了解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困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职业教育认真落实重庆市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指示,结合自身实际,按照 “完善条件、理顺管理、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工作方针,遵循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就业质量为重点,在行政管理、养成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创新、短期培训、校企合作等方面以特色增活力,以质量促发展,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之路,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0年全区职业学校成功创建重庆市平安校园,被市教委评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年被重庆市中专教育学会评为招生先进集体,2011年被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评为中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鲁昕副部长、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市委副书记张轩分别到学校视察,对学校职教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希望。

(一)统筹领导不断加强。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制发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足委发〔200735号)等文件。为推进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多次开展调查研究,统筹布局职业教育发展,解决职业学校实际困难,切实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

(二)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区委、区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7年以来全区共投入职教建设资金9300多万元。职教学校也采取多种方式筹集经费,充实专业设备,专业设施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推进了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三)办学资源不断整合。全区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整合职教办学资源,先后将6个职高点撤并,2004年原大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原重庆市大足职业高级中学合并组建新的职教中心,2010年又将珠溪中学、中敖中学的职高并入大足职教中心。同时,对职业学校的专业不断更新与调整,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职教体系不断形成。全区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即大足职业教育中心和大足技工校(未招生),公办技能培训机构2家(区人社局培训中心和区农广校),具有初、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教育、岗前职业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下岗再就业培训班等多种职业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以大足职教中心为骨干、各单位培训机构为依托的职业教育体系式。

(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跟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了办学规模。职教中心现占地168.5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6000多万,校舍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接受各类人员来校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年均达3000人以上,在校生人数近5700人,比2005年增加近1.5倍。2011年招生人数达到2300余人,比2005年翻了一番,在渝西片区(除永川之外)名列前茅。

(六)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我区职业教育努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与重庆大江集团、重庆龙水三鑫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技能培训、用工信息资源共享、毕业生推荐就业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大胆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既帮助了部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基本缓解了企业因招不到大量合适技术工人而制约发展的矛盾。

(七)专业特色不断彰显。全区职教中心紧紧围绕大足经济建设中心,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科学设置和优化专业,打造了如石雕、旅游、机械加工专业等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出现了一些学生积极就读职业学校、企业积极招用学生的可喜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市教委主任周旭检查我区职教工作充分肯定学校的特色办学,并强调中职学校应走特色发展之路。

(八)办学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全区职业教育各专业毕业人数共5862人,毕业生技能等级鉴定合格率保持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就业稳定率达85%,毕业生成为了企业首选聘用的对象。全区职教中心的发展速度己逐渐超过铜梁职教中心、荣昌职教中心等周边区县,处于了渝西片区前列,并于200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今年,正成功申报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跻身全国1000所中职示范校建设之列。

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全区职业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意识不浓。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偏低,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认为职教学校的孩子就是成绩不好没有多大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精英”教育理念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重学历讲文凭,导致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淡漠,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据统计,2012年我区普高招生数6300人,职业教育招生数仅为2200人,这与国家和重庆市规定“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应该更高一些”相差较大。

(二)职业教育依然缺乏统筹。政府与职业学校、市场之间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与结合点,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程度低,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所需行业缺乏更好的衔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调研中发现,我区职业学校在涉农方面开设的专业很少。建区后,我区发展很快,但仍不能忽视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更需要新一代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支撑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同时,服务于经开区的能力不强,2011年经开区所需全部从业人员7484人,而我区每年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仅为2000人左右,这不仅制约了本地企业发展,也影响了我区经济发展。

(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尽管近几年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但资金仍不足。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需要不断更新换代、调整专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使得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条件落后,实训设备简陋、陈旧,难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影响技能培养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区正在创建全国中职示范校,按照规定创建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区职业学校实训设备总值需达2209.3409万元,现在学校的实训设备只有600余万元,尚差1600余万元,学校有50%的实训设备己列入被淘汰或半淘汰,20%的设备己开始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仅有30%的设备能够适应专业教学需求。

(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强。一是师资数量不足。学校现有在校学生5700人,根据职业学校师生比为119.8标准,教师编制应达到315人以上,现有在编教师仅有208人(包括经开区分校10人)。二是师资结构不合理。我区职业学校教师大多由普高改制,没进过工厂,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的技能知识;由于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完善,职业学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也非常有限。同时,教师职称晋升只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人才缺乏,教师不能适应职教发展的需求,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占5%以上”有关规定,我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远未达此要求,研究生学历教师一个没有。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发展我区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合力强化责任。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有着办学形式活、入学条件低、人才培养周期短、职业技能性强、学以致用等特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承担着科技与产品之间的“转化”作用,给社会经济带来显著效益,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加大《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宣传力度,着力落实好市委市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文件规定。认真制定职教发展规划,树立“发展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办好职业教育就是营造好投资环境”的思想,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为职业教育办实事。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通高中教育过热的需求,要科学地、适时地加以引导。同时,教委、人力资源社保局、农委等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解决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交叉、乏力、分散等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一是要认真贯彻渝委发〔201211号文件:“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比例不低于30%,落实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15%20%用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定;201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平均不低于1000元”,确保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促进民办职业学校扩大规模,鼓励支持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集团化办学、基地化办学,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办学体系,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职业教育设施设备和实训基地建设,这既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职业学校办出特色的基础。要通过财政支持、学校自筹、校企结合、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大专业设施设备地投入。采取开放式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指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实训基地,逐步解决目前职业学校实训场所数量不足、实习工位短缺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加强专业建设,适应当前社会对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求。加强专业的规范化建设,适时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特色教育、重点专业”为主,不断开发一批新兴专业,加快社会急需的行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同时,要立足于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坚持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科学地分析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对人才的要求,有计划地开设一些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需专业,为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四)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农村,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一项是“三农”工作,而我区农村所占比重偏高,农村人口较多, 新农村的建设任务相当艰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容忽视。作为培养职业技能的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鼓励引导学校与业主、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蔬菜水果等农产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直接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要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各项实用技术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五)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一是针对我区职业教育师资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专业技术教师,实训教师、“双师型”教师短缺的情况,根据职业学校的自身特点,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招聘、考核、考评、晋升等制度和管理模式,充实专业技术人才到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实践实训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强化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明确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以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竞争能力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职业教育评价机制。三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少歧视,努力营造励志、崇德、艺精、奋进的育人氛围,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