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委
为进一步了解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助推“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5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仲伦、李继刚、副巡视员叶贵才及教科委全体同志组成调研组,听取了区卫生局的情况汇报,并分别到双路镇、龙石镇等10个镇(街),实地察看了所在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询问有关人员、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实情,广泛听取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中心卫生院8个,建制镇卫生院16个。基层医疗机构有医务人员136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73人,常住人口每千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人;基层医疗机构开放病床1770张,户籍人口每千人有病床2.3张,均达到《重庆市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规定的乡镇卫生院常住人口每千人有1.2-1.7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户籍人口每千人有1.2-1.7张住院床位标准。全区有村卫生室495个,在职在岗乡村医生898人,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窘⑵鹆四芄换韭闳┟褡罨疽搅票=⌒枨蟮奈郎裢纭?span lang="EN-US">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工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全区基层卫生工作呈现新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基层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新医改后,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飞跃发展,恢复了14个己瘫痪的乡镇卫生院。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2011年实施5个项目,新增业务用房面积5700平方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75%。2012年实施6个项目,新增业务用房面积5600平方米,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全覆盖。2013年,14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启动,年内完成。
(二)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增强
一是坚持实施城镇卫生帮扶农村卫生战略,并取得实效,卫生院医疗业务恢复、功能发挥正常。二是基层卫生机构管理逐步规范,出台了《镇乡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和《镇乡卫生院财务管理办法》,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奠定了可持续发展基础。三是加大基层卫生机构设备配备,2011年,14个乡镇卫生院配置基本医疗设备30台件、配置标准达到90%,2012年实现主要基本医疗设备配备标准化全覆盖。2011年和2012年装备乡镇卫生院主要基本医疗设备总投资达到244万元。
(三)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
利用中央专项经费项目,加快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参加市级卫生院长培训48人次,参加传染病主检医师培训72人次,参加远程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300余人次,乡村医生培训700余人次。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到区级医疗机构免费进修培训198人次。动员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200余人次,完成学历教育200余人次,基层卫生人员业务素质、医德医风有较大提高。
(四)基层公共卫生稳步推进
公共卫生工作巩固提高,群众健康需求得到保障,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67.91/10万,无传染病暴发流行,“四苗”接种率为99.18%,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62%;全区居民电子档案建档率为86%,其中农村居民建档率为82.8%,城镇居民建档率为90.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10.21/10万、新生儿死亡率1.63‰、婴儿死亡率2.2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78‰、7岁以下儿童管理覆盖率84.51%,无新生儿破伤风,出生缺陷发生率2.9‰,婚检率91.29%。为全区待孕妇女免费发放叶酸12679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6911人、金额达276.44万元,新生儿听力筛查率为92%,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为80%。
二、存在的问题
基层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基层卫生基础、管理体制机制、财政投入、人才队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致使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缓慢、质量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广大农民的健康需求。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己成为基层卫生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发展的认识有待加强
三甲医院、二甲医院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壮大,因而出现了全区医疗资源足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的错误看法,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基层公共卫生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调研中了解到,对于标准化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有存量建设用地的卫生机构改扩建进行顺利,无存量建设用地的卫生机构落实困难,个别地方甚至要求按开发商的价格购买卫生建设用地,且办理手续多、程序复杂,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放缓。
(二)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部分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较差,虽然近年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基础较差、历史欠帐等原因,部分镇卫生院功能不全,大多数村卫生室属私房或承租房,设施设备简陋,配备不齐,如:金山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不足,门诊室、住院部室较少,理疗室、生化检验室等虽有设备但无科室用房而无法开设;有的卫生院甚至仅靠临床医生的一双手、一支笔、一支体温表、一台血压计、一付听诊器的“五个一”诊断方法,维持日常业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滞后,据调查,棠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棠香和龙岗两个街道15万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日均住院病人己突破150人次,医院占地面积狭小,业务用房严重不足,门诊、住院、预防接种、外科手术、会议接待等挤在一起,外科与妇产科病人混住一个病区,多个科室共用一间办公室,值班室在楼梯间临时搭建,手术室缺乏必须的准备间,消毒房、供应室、医疗垃圾暂存点只能临时搭建,长时间在病房、走廊、过道临时加床。又如:经开区人民医院搬迁后,双路镇和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缺乏,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医疗条件较差,不能满足所辖居民就医及公共卫生需求。
(三)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匮乏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引不进、留不住,致使基层医疗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偏低,整体医疗水平不高,配置的设备有的也因缺乏专业人才无法使用或利用率低。据统计,全区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的18人(临聘2人),仅7.69%,专科学历的61人(临聘17人),占26.06%,其余是中专及以下学历。乡村医生共有1149人,以卫校毕业生、师承人员、“赤脚医生”为主体,专业学历低、业务能力较差,其中大学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34人,其余为中专、高中甚至小学;执业(助理)医师32人,仅2.79%,大部分没有接受正规医学培训教育,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必须取得职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标准。乡村医生老龄化趋势明显,55岁以上的村医生共计295人,占25.67%,由于没有退出保障机制,还有相当部分70岁以上、甚至80岁的老医生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导致年轻的有学历的人员无法进入。如:三驱镇76名村医中61-80岁以上的达23人,占30%,所谓的村医“永不退休”,另有7名村医证件更换时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更换新的执业资格证,存在无证职业现象。
(四)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总额预付不足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和医疗卫生事业正常发展,医疗业务总收入增加,相应产生的医疗保险报销总额也应增加。但由于全区医?;鸬淖芏羁刂疲阋搅苹贡ㄏ?span style="BACKGROUND: white">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总额下降,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在前几个月就将用完全年医疗保险总额,后几个月的病人将不能住院或住院不能按时报帐,导致新的医患矛盾产生。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观念
基层医疗是薄弱也是重点,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全国医改总要求,三级医疗机构侧重于解决危重疑难病症,与一、二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职责划分有所不同,对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老百姓更多的是到社区卫生中心和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则是健康宣教、计生指导、预防等公共卫生为主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群众健康的更高需求,应逐步建立起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卫生室为依托的镇街、村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实现诊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相统一,集中卫生服务和家庭保健服务相衔接,全方位解决居民就近就医和健康保健问题,真正实现“健康少得病、小病不出镇(街)村”的服务保障目标。进一步简化基层医疗项目建设程序,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人力、技术引向基层,夯实全区卫生事业的服务内涵,培育卫生自觉自信自律意识,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力争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服务广大群众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二)进一步合理调整布局卫生资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以群众健康为中心,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随着城区的发展与扩大、区级医疗机构的上挡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广大群众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按照扶优扶贫、填平补齐原则,认真做好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规划,将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发展中?;睦搅苹瓜蚧阃度耄睦裼搅苹狗⒄?。切实加强棠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个案研究解决好其业务用房不足的问题;规划布局龙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与城区现有的医疗机构资源统筹考虑),消除城西片区无社区医疗机构的空白;在办好经开区人民医院的同时,要发展好双路镇和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结合各医疗机构实际科学测算医疗保险总额预付资金,防止新的社会矛盾出现。
(三)进一步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
设备配置、业务用房购置与人才引进培训、医疗技术、公共卫生等工作的投入和管理。结合中央近几年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良好时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基层就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按照国家标准并结合基层医院的不同情况在核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内强化人员动态调整管理,在职称评定方面加大对基层的倾斜,使优秀人才留得住、起作用。探索优化人才引进路径,实行“先聘后进”、“先专业考核再公共考核”等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本科、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到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建立出台乡村医生进退机制和养老保险管理办法,解除老年村医后顾之忧,吸纳“新鲜血液”进入,改善乡村医生整体人员素质结构。切实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制定和实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加大全科医生专业人员培养,健全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进一步完善落实城区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工作制度,利用现有三甲、二甲医院优质资源,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切实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