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24小时免费-300上门4个小时电话多少,凤凰楼阁官方网站入口,全国同城空降快餐群

您的位置:首页 >人大调研>详细内容

人大调研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03 11:05:50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委

根据大足区人大常委会2014年年初工作安排,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于20146月上中旬到棠香街道办事处、铁山镇等11个镇(街),区财政局、区工商局等8个部门,进行走访、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 进行了为期三周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

大足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涉及种植业的粮油、蔬菜、水果生产,畜牧业的黑山羊、生猪、肉鸡、蛋鸡等,渔业的水产品养殖,林业的苗木、花卉种植等行业和产业。截至20143月,全区有家庭农场359家,其中:市级示范2家,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2家;农民合作社527个,其中:股份合作社30个,合作联合社2个,国家级6个,市级16个;农业龙头企业141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27家。2013年,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占全区农业产值的70%,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5万人,带动农户15万户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成效和经验

(一)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足区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确定了各个镇(街)的产业发展主体,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扶持方式,在项目支持、技术服务上予以倾斜,新型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极。尤其对以种粮为主业的大户给予额外补贴,培育了新型种粮大户,提高种粮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土地撂荒,增加农民收入。大足区的协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瑞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新型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政策支持下,逐步建立了万亩优质粮油基地,万亩葡萄、枇杷、笋竹基地和万只黑山羊基地,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方向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二)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推动农业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粮油生产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成片实施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突出抓好整镇推进。实施土地治理6.635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5500亩。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投入6.5亿元资金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推进骨干水源、防汛减灾、农田水利、水生态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抓好玉滩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及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胜天湖扩建工程开工。新增蓄引提水能力450万立方米,改善有效灌面1.02万亩,新增有效灌面0.68万亩,农村水利化程度达到70%。改革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造农村公路80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落实规模化种养殖用电与农业同价政策。

(三)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加快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大足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引导并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了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从流转数量上来看,截至20146月底流转面积为42.27万亩,占耕地面积38.6%。从流转方向上来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比例逐步增加,土地规模经营呈现较强发展趋势。

(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重点支持粮油、蔬菜、畜禽等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支持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防灾减灾、农林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和立项机制。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枇杷、葡萄、冬菜、生猪、黑山羊、蛋鸡、肉鸡、蜜蜂、生态渔业等9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广泛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类定期培训,建立3个农民田间学校,重点培训一批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耕、种、防、收先进适用农村新技术新机具,2013年推广农机具8000台(套)。继续推进“十百千”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和信息示范村建设,做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建立农产品网上产销对接平台。

(五)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大足区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日趋合理。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等特色产业作出了规划布置,以龙水镇横店村为现代农业园区中心,铁山和万古镇为副中心,以成渝复线高速线为中心轴发展现代农业,以此辐射和带动,拓展农业功能,突出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科工贸等服务型农业和园艺农业,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性和高效益性。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一是由于规模小,效益低,抵御由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的能力弱,很多经营主体,市场行情好时,效益不错,但一旦市场行情不好或遇到大的疫情时,很短时间内就死掉了;二是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保险政策的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弱,特别是抵御干旱、洪灾、疫情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脆弱。

(二)产业特色不够,产业链不长,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经

济效益不高,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够强。一是受待遇、工作环境

艰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营主体引进技术人才难度大,技术人才进入农业企业后跳槽的也较多;二是受技术、资金、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经营主体的规模不大,有的想扩大规模也无能为力,很多只能搞作坊式的经营,产业链短,主要以卖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三)政策、法规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到位。一是粮油种植、生猪养殖业比较效益低,政府应加大资金或物资支持力度,通过宏观调控适当提高粮油、生猪?;ば允展杭鄹?,以此稳定我国粮油肉生产安全;二是由于农技人员待遇不高,致使有些农技人员转行谋求更好的经济利益,造成农技人员匮乏,进而降低了先进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效率。

(四)土地流转困难,制约因素多。一是随着国家对土地管理的力度加大,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二是受农业综合补贴标准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农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来,有的甚至宁愿摞荒也不流转;三是个别农民土地已经流转出去,看到业主有效益就眼红,就在土地上去找业主的麻烦,影响业主的正常生产。

(五)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商业化服务组织发育慢。新型农业经营业主都是商品化生产,必须重视效益,经营者不但要掌握种植规划、品种选择、栽培方法、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害防治技术,还要有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能力,对产品市场有充分的认识。但目前合作组织实实在在运行的不多,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无法为社员提供及时有用的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加之农、林、牧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少、知识老化、实践经验不足,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农产品销售主要靠贩子完成,商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还需要探索。

(六)贷款难,财政投入不足,农业保险力度不够。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现代农业的投资规模大、见效慢。一是因区级财政资金有限,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主要靠中央和市级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两级财政资金相对于农业经营主体投入就是杯水车薪,扶持力度不大。农业经营主体前期购置必须的运输设备、耕作机具、饲料等流动资金缺口大,发展空间不足;二是金融机构门槛高,融资难度大,要求有抵押物、有价值评估、有担保公司担保等,因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是流转农户土地,没有土地所有权,其厂房、办公室等设施办不了相关证照,其土地上的附着物又无专业评估公司评价,且银行贷款手续繁琐,成本高,农业经营主体很难在银行融资;三是农业保险力度不够,国家涉农方面的保险数量少、保额低。目前能繁母猪、肉猪己纳入保险,从2013年水稻保险的试点来看,部分镇村干部和绝大部分群众认为,保险是为保险公司赚钱,对农民没有实际意义,参?;圆桓?。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一)出台家庭农场注册和农民合作社管理办法。建议工商部门牵头、农业部门配合,出台家庭农场注册办法,将运行较好的家庭农场进行工商登记;修订《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对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把已经停止运行的“休眠合作社”“空挂合作社”注销,利于相关业务部门“特别”扶持。

(二)研究制定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一是出台农业经营主体基础设施用地保障政策,按照保发展、保民生、保重点的原则,既要?;ず秃侠砝煤酶刈试?,又要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用地需要,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流转一定数量的农村土地后,出台一个允许用3-10%的土地建设临时的生产用房和管理用房等政策,为经营主体大胆投入吃下定心丸。二是探索二轮土地承包期年限越来越短的土地流转办法。截止2028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期结束还有14年,中央目前还未有明晰的农村土地政策。城市工商资本一旦投入农业生产,一般需要3年后才能初见效益,加之农业生产的缓效性决定其收回投资的漫长性,极有可能引起后10年工商资本持币观望问题。为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后10年大胆进入农业,建议在土地流转量大的村社,在现有农村土地法律框架下,进行“农村集体资源股份制改造”,出台承包地所有权归集体不变的前提下,固化农民的承包地收益权,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让业主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流转合同,以规避业主在大量资本投入后,二轮土地承包期结束时,因个别农户提出苛刻条件限制续租土地,造成工商资本不愿意投入农业。

(三)完善农业财政投入,优化农业补贴。加大财政支持力

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逐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

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挂耘┮翟扒?、主导产业或重大项目等为依托的涉农优惠政策整合试点。盘活涉农结余资金,由财政统筹用于农田水利等建设。采取风险补偿、税费优惠、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四)加强农业科技、植物检疫、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气象、水利等公共服务,积极培育农业商业化服务。一是加大人才培训。建议每年有计划地派技术人员到大中院校、科研机构等参加培训,以更新知识,为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二是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市场建设的软件上下工夫;进一步开发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构建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服务系统。同时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发挥好信息对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经营主体规避市场风险。减少产品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大中批发市场、生产企业、销售公司、营销大户为主,走龙头+市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的路子,促进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民的利益紧密联结。三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集中育秧(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供排水等公用设施运行维护、农产品营销服务。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机化专业服务队、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以存量资产入股、项目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将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五)加强农业信贷、保险力度。一是完善保险政策,尽快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加所保品种的单位理赔额度,提高业主投保积极性;二是加大金融支持。改善融资环境,扩大和畅通融资渠道,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尽最大努力解决经营主体的资金瓶颈;三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盘活民间资本,创新金融服务。引领民间资本投入“三农”,发展壮大村镇银行,支持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和贷款、担保、租赁金融公司。加快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农村“三权”抵押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