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厂
建设和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经济城环委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2014年度工作要点的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情况调研组,分赴区市政园林局、区环保局、城投公司、泽足水务公司等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对区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垃圾填埋场建设和运行情况
(一)基本情况
区垃圾填埋场位于龙岗街道办事处前进社区17组,俗称大湾垃圾填埋场,于2005年11月开始动工建设,总投资5128.6万元,占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填埋场库容量182.3万立方米,调蓄池容量1.55万立方米,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垃圾184吨,为采用卫生填埋工艺的三级生活垃圾填埋场,承载全区27个镇街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使用年限15年,并配套建成城镇生活垃圾中转站22座,己启用15个。
(二)主要问题
在深入到区市政园林局、区环保局、区垃圾填埋场实地调研后,调研组经过认真梳理归纳,区垃圾填埋场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七个方面的问题:
1. 规划设计落后。区垃圾填埋场规划设计的时间较早,缺乏前瞻性,最初设计的收运线路仅覆盖大足主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乡垃圾清收运系统的启动运行,垃圾填埋场的收运范围逐步扩大,己全部覆盖全区27个镇街。同时,正试点将垃圾收运线延伸到各镇新农村示范点和康居工程集聚地。目前,区垃圾填埋场日均处理生活垃圾己达400余吨,严重超出了最初设计的日处理184吨的承载能力,剩余库容量仅57.3万立方米,己不能满足当前我区垃圾收运处置的要求。近些年来,政府投入欠账严重不足,也很难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注入资金对其进行改造升级。
2.未能通过验收。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很多参数和指标都无法达到垃圾填埋场验收标准, 区垃圾填埋场一直未能通过综合验收,长期处于“无证驾驶”状态,都是边投用边整改。
3. 收运设备老化。现有配套车辆及箱体因设备老化、故障率较高等原因己不能正常运转,收运设备匮乏,完成收运任务有一定难度。
4.处理工艺落后。区垃圾填埋场己运行近十年,设施陈旧,处理工艺和技术落后,二次污染严重,己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需要通过定点钻孔采水取样化验,才能确定垃圾渗滤液是否对地下水构成污染。同时,污泥处理压力很大,自年初以来,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剧增,处理场每天需要处理来自大足城区、龙水和双桥经开区的污泥达56吨,进场处理的污泥含水量超过80%,污泥拌和比例己超出技术规范要求2倍以上,导致垃圾堆体的透气性、渗水性严重降低,气体导排不畅,发生爆炸、滑坡、溃坝等严重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
5.人员严重不足。负责收运工作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少,部分工作人员在填埋场工作时间过长,无法定期轮岗。驾驶员人员严重不足,无法正常安排轮休,存在一定的交通肇事风险。
6. 搬迁工程滞后。垃圾填埋场整体搬迁工程的还建房建设由大足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原定于2013年12月底前交付使用。安置点还建房主体工程己于2013年底修建完工,但由于诸多原因,整体搬迁工程严重滞后,周边群众反应较大。
7. 部分中转站未运行。目前,己建成的22座垃圾中转站中,投入使用的只有15座,其余7个中转站因无作业半径,无配套车辆、无入场道路等情况尚未启动收运。
(三)意见建议
1. 高度重视,做到统筹谋划。区政府要把解决城镇垃圾问题作为生态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科学制定垃圾填埋场改造升级建设规划,并将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做到政府统筹谋划,部门各司其职,全区合力推进。在实施环节要实行建设时间和建设任务倒逼机制,力争早日完成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升级工程。
2.填埋扩容,提高处理能力。大湾垃圾处理场设计的总库容量为182.3万立方米,现己使用库容量125万立方米,剩余库容量57.3万立方米,待全区垃圾收运系统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后,垃圾日处理量将达到600余吨,剩余的库容量仅可用3-4年,因此,垃圾填埋场扩容迫在眉睫。区政府应未雨绸缪,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做好扩容的相关准备工作,尽快编制完成可研报告、环评报告,尽快实施扩容工程。
3.统筹协调,促进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行。区政府应统筹协调市政园林、区城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区环保局等单位,从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着力解决7个镇中转站无作业半径,无配套车辆、无入场道路等困难,督促这7个垃圾中转站尽快正常运行。
4.完善设施,缓解污泥处理压力。针对全区污泥日处理量己达到56吨的实际情况,应在区垃圾填埋场内修建一座日处理60吨含水量80%污泥的临时污泥预处理场,污泥通过发酵、风干等一系列预处理后,在进入垃圾填埋场作为覆盖用土进行卫生填埋,以严防爆炸、滑坡、溃坝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5. 取样化验,检测地下水污染情况。区垃圾填埋场位于大足城区的上游地带,一旦地下水被污染,处理得不及时,就将对城区广大市民的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后果不堪设想。区政府应及时组织环保、市政园林等部门,制定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检测和处理方案,尽快委托水资源环境?;ぷㄒ导觳饣苟郧盥癯〉叵滤廴厩榭鼋卸ǖ阕昕兹⊙觳?,如果确认地下水被污染,必须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进行专业化处理,确保城区居民用水安全。
6. 拓宽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运营机制。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的公共基础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区政府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同时,要广开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民资及外资等投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参与生活垃圾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运营机制。
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区已经建成19个污水处理厂,在建5个。己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包括大足排水公司、龙水、双桥、中敖、金山、国梁、邮亭、万古、三驱、拾万、雍溪、石马、宝顶、宝兴、高坪、珠溪、古龙、玉龙、高升等19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总计6.8万吨/日,目前,绝大部分都没有全负荷运行;在建的包括工业园区、季家、回龙、铁山、龙石等污水处理厂,其中,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己完成80%,设备己在采购中;季家、回龙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己完成60%;铁山、龙石污水处理厂己进入财审阶段。到2015年,我区可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有效促进水质改善。
(二)主要问题
在深入到区环保局、区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泽足水务公司、龙水污水处理厂、中敖污水处理厂、宝顶污水处理厂等地实地调研后,调研组经过认真梳理归纳,区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1.验收手续不完善,移交进展缓慢。由区城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中敖、三驱、国梁、雍溪、金山、石马、拾万、万古、邮亭等9座人工快渗污水处理厂和高坪、宝兴、宝顶3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己试运行1年左右,但由于工程档案未整理、施工验收相关手续未完善等原因,至今各厂的相关资料如设计图、施工图、设施设备的合格证书及使用说明书等都没有移交给泽足水务公司,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营。
2.设计施工存缺陷,难以正常运转。部分街镇污水处理厂由于设计施工存在缺陷,不能正常运转,石马、中敖等9座污水处理厂采人工快渗工艺,污水处理工艺不够成熟,污水处理达标率较低。
3.管网建设不到位,污水收集率低。全区很多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都无法高效收集污水。大部分污水处理厂二级管网与一级管网之间未做格栅和沉沙井,容易造成一级管网堵塞。甚至有的街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管网建成后,主管网比二级管网还高,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根本无法从二级管网排入主管网内。珠溪污水处理厂由于设计管网标高过低,导致主管网被洪水冲毁,无法正常投用。石马、中敖、高坪、国梁和拾万等5家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均大幅低于设计处理量,日处理量仅为设计处理量的30%左右。
4.雨污分流未实现,水质波动较大。部分街镇污水处理厂未实现雨水和污水有效分流,导致雨水进入了污水处理厂,增加了处理负荷,水质不够稳定。
5.污泥处置欠妥当,埋下污染隐患。尽管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都设计安装了污泥脱水设备,但对脱水后的污泥处置问题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仅采取了一般性填埋方法,部分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含有多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将成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的新隐患。同时,垃圾渗滤液也将影响城区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6.设施设备渐老化,故障事故频发。全区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在建初期,配备污水处理的设施设备都不够先进,在使用两三年后,故障率逐渐升高。例如,龙水污水处理厂的脱泥机、提升泵、粗格栅等关键设备不同程度出现故障,维修成本直线上升。
7.技术管理缺人才,影响运转经营。由于工资水平低等原因,大部分街镇污水处理厂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泽足水务公司等运营商很少有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指导,也很少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员工对污水处理的工艺、技术不熟悉,缺乏管理经验,技术力量不能满足全区污水处理任务的需要。无法促进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转、良性经营。
8.管理体制不顺畅,“各自为阵”运营。目前,全区已经建成的19个污水处理厂和在建的5个污水处理厂分别由市水务集团、泽足水务公司、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双源水务有限公司、龙源供水公司和私营业主负责经营管理,在运营管理、水质水价等方面差异现象较为突出。市水务集团将效益较好、有较大盈利发展空间的大足排水公司等污水处理厂收购,其运转经营比较顺畅。高坪、石马、金山、拾万、回龙、国梁、高升、龙石等民营供水企业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供水设施设备、供水管网只使用,不投入,个别污水处理厂制水药物少投甚至不投,源水进源水出,造成水质不达标。少数民营供水企业仍在使用镀锌管道,造成二次污染,供水水价存在随意性,居民生活用水水价在2.00-3.60元/吨之间,标准差异较大,很难统一,群众意见较大,也影响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高坪、石马、金山、拾万、国梁等5个镇污水处理厂已经运行,污水处理费至今未能征收。
(三)意见建议
1. 完善验收手续,搞好移交工作。区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区环保局等污水处理厂相关承建部门全面整理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施工资料,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区环保局、区城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区泽足水务公司、区国土房管局、区建委、区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对资料不齐全的,能补则补尽量补,在设计图、施工图、设施设备的合格证书及使用说明书等资料尽可能完善的情况下,由区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承建方移交给泽足水务公司等运营方,切实做到建管分离,提高运营效益。
2. 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运行效益。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截至目前为止,全区己累计投入3亿余元用于场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有效促进了全区水质的改善。但部分街镇污水处理厂由于设计施工存在缺陷,不能正常运转;部分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落后,水质不达标。据初步测算,要从根本解决以上这些遗留问题,还需投入近亿元资金。在财政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以环保、水务等部门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为主,与财政适当配套资金打捆使用,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全区场镇污水处理厂在设计、施工、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使场镇污水处理厂能高效运转。同时,要妥善解决好撤并建后的居民聚集点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3.尽快设计施工,完善配套管网。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网,是提高污水收集率,扩大污水收集覆盖面,增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效益的必要保障。目前,全区相当一部分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污水收集率低,严重影响了街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益,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迫在眉睫。应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力度争取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专项资金,尽快对高于二级管网的主管网进行重新设计建设,完善分支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在加大现有污水管网改造和建设力度的同时,要结合旧城改造、道路建设等工程,按照近、中、远期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扩大污水收集管网的覆盖面。
4.建设分流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无论是在工业区、交通干道,还是在商贸区、生活区都应加快建设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万古工业园区、新建的住宅小区、海棠新城重大项目在规划时就必须高度关注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建设,切实做到雨污分流,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做不到雨污分流的项目,相关部门应不予验收,不断净化全区水质。
5. 妥善处置污泥,消除污染隐患。高度关注污水处理厂脱水后的污泥处置问题,添置完善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设备,尽快建成垃圾填埋场的污泥预处理场,避免出现污泥污染新隐患。
6.更新设施设备,减少故障发生。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补贴一点、企业募集一点”的资金筹集方式,对城区、龙水、经开区、邮亭、万古等污水处理厂的脱泥机、提升泵、粗格栅等关键设备进行维护或更新,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转。
7.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水务力量。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会同区水务局、区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我区人才引进方案时,应适当考虑工资、福利等因素,加大引进水务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力度,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全区污水处理厂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不断丰富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经验。
8.理顺管理体制,实现规范运转。对政府出让或出租给私人或股份制公司的金山、宝顶景区、国梁、回龙、龙石、高坪等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对水务局修建、民营经营管理至今没有发挥效益的龙石、国梁、回龙等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对长期未缴纳任何费用的高坪、高升、金山、拾万等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以泽足水务公司为主体,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采取资产整体转让的方式实行兼并或回购,整合供水资源,实现区域联网供水,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对龙水污水处理厂,要慎重考虑交给重庆水投集团托管事宜,既要充分利用其技术管理优势,又要防止其“赚钱跑路”。同时,在设计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水厂改造、扩建等争取的国家补助项目,项目应由泽足水务公司统一实施,至少应邀请公司技术人员参与,避免建管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