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我区进一步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供参考,按照区委部署,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主题,采取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入手开展了专题调研,力求客观分析我区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势及特色,找准问题及短板,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区需要重点关注和突破的对策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势及特色
(一)良好的生态本底。大足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空气富氧,土壤富硒,矿产富锶,四季宜居宜游。2019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7.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9天。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境内虽无大江大河,但拥有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龙水湖、玉滩湖等众多河库及巴岳山生态屏障,主要河库水质总体达到Ⅲ类,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生态支撑。
(二)突出的区位优势。大足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已建成成渝铁路、成渝客专,及成渝、渝蓉、三环铜永、南大泸4条高速公路,全区通车及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123.8公里,下地互通口12个、枢纽互通4个,成为联通川渝两地效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加快发展,特别是成渝中线高铁经过大足并设站、渝西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必将促进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在大足集聚。
(三)独特的文旅资源。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瑰宝,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市委陈敏尔书记亲自指导。大足石刻研究院体制调整、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研究院筹建,随着一批重点文旅项目的加快推进,以及川渝联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将开启大足石刻?;?、研究、利用新征程,大足文旅融合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四)鲜明的产业特色。全区拥有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大足工业园区、大足石刻文创园四大工业发展平台,规上工业企业354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科技型企业772家。五金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是重庆制造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汽摩产业集群达到300亿元,静脉和智能产业集群分别达到150亿元,电梯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快完善。“芯屏器核网”发展迅速,聚集了聚力成半导体、中舜半导体、立玻光电、国飞通用航空、盛泰光电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文旅产业独具特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方面,富硒农产品、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生态养殖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五)浓厚的实干氛围。我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部队伍忠诚担当、务实进取,全区上下深入贯彻“4433”发展思路,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别是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明确大足为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市委陈敏尔书记来足调研指导,更加激发了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斗志。天时地利人和,为我区“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的短板及主要问题
(一)生产方面
1.经济体量不大。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645.8亿元,尽管经济总量列全市第17位、考核组第15位、桥头堡城市第2位,但与内江、资阳、遂宁等毗邻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工业企业多而不强,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尚无“中国500强”“重庆100强”企业,无主板上市企业,最大企业年产值56亿元。
2.产业绿色化尚有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牵引带动能力还不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散乱污企业治理仍需持续用力,工业生产绿色化技术支撑不足,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任重道远。农业生产重产出、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等现象依然存在,土地污染退化较为严重,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
3.文旅支撑不强。文旅体制有待继续优化,文旅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还不充分,城市文化形象、文旅产业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地不匹配。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7%,尚未形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名川渝世界遗产城市倒数第二,远低于乐山等旅游文化重镇;与非世界遗产地内江、资阳、遂宁等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生活方面
1.城市能级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大足城市布局分散、组团规模较小,加之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集聚有限,导致城市人气商气不足,辐射效应不强。就大足主城区(棠香、龙岗)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而言,与周边一些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周边地区均为“一城独大”(非分散组团),且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与主城区融为一体,人口、产业的集聚相对集中,拳头效应更加明显。与四川毗邻地级城市相比,大足的城市能级更无优势。
2.城乡建设存在短板。对城市品质提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公园城市建设任务依然较重,国家卫生城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工作还需作最后冲刺,市民生活的便捷性、舒适性还有差距。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根治,净化、绿化、美化差距较大。
3.社会公共服务仍然不强。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仍然不强,中小学办学容量存在缺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较小,集聚效应和区域影响力不强。医疗、康养等公共服务尚未形成辐射周边的能力。乡村社区文体设施存在短板。
(三)生态方面
1.水资源严重缺乏。据调研统计,大足多年来年均水资源总量5.9亿立方米,仅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濑溪河水资源开发率已达46%,呈过度开发态势。农业实灌面积减小、灌溉保证率偏低,水库生态流量下泄不足,保障城乡供水和保证生态基流的矛盾突出。今后一个时期城镇供水需求仍将不断增加,灌溉水和生态流量将被严重挤占,枯水期河道断流现象将更加突出,水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2.环保设施欠账较大。从排污设施看,当前城区截污纳管基本完成,但管网排查发现,仅棠香龙岗片区、龙水城区就存在管网错接漏接混接2679处、管网结构性功能性缺陷3280处,濑溪河流域还有雨污混流排口86处、污水排口69处。从垃圾处理来看,主要采取集中填埋的方式,要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分类处理,任务十分艰巨。
三、对策建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重庆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大足是重庆的“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区委提出的“4433”发展思路既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又契合大足实际,应该在“十四五”时期一以贯之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同时,努力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在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能级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确保富足大足、美丽大足、幸福大足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建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特色产业新高地
1.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抢占先机,着力瞄准“芯屏器核网”做文章,大力引进发展集成电路、液晶屏面板、智能音箱、品牌手机、智能控制系统零部件、机器人、物联网硬件等新兴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建成和壮大国家级大足高新区,使大足成为重庆科学城创新产业配套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重要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静脉产业,制定我区静脉产业发展规划,对静脉产业园空间布局、发展模式、产业链构建、污染及风险防控等进行统筹考虑,将静脉产业园纳入全市产业规划,争取国家和市里政策支持。
2.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推广工业互联网理念与措施,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五金、汽摩、钢结构等传统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动数字化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深度融合?;⒄棺芭涫浇ㄖ⒑C喑鞘邢喙夭牧喜?,推动建筑业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猪八戒网、京东云仓、长安民生物流等,加快建设渝西川东(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以智能供应链为基础,建成集智能仓储、冷链及供应链配套、商务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型仓储物流服务基地。
3.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完善文旅基础设施。高品质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大足石刻游客中心等重点文旅项目。综合考虑成渝中线大足高铁站与五山石刻、龙水湖、十里荷棠、昌州古城等景点的有机串联,打造“快进慢游”文旅交通网。比如:采取小轨道交通的方式,构建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南山公园—城市规划展览馆—香国公园—大足石刻游客中心的环线慢游系统。切实加快民宿发展,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多元投入、政策扶持,统筹布局一批特色民居和乡村民宿,形成高中低兼具、特色鲜明的民宿结构,不断壮大民宿经济。二是加快建设大足石刻文创园。加强与院校合作,助力石刻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培育发展重点文创企业,把大足建成中国石雕石刻之乡,形成“北有曲阳、南有惠安、西有大足”的石雕产业格局。三是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充分依托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特色小镇等载体,重点培育推出一批乡村旅游试验示范镇街,打造一批“吃住行游购娱”等乡村旅游品牌,创建一批3A级景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如:支持宝顶、三驱、石马等镇打造文旅特色小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支持玉龙、拾万、古龙等镇打造森林健康旅游特色小镇。扎实搞好垃圾治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广泛进行绿化美化,逐步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四是继续优化文旅体制。进一步处理好行政管理、?;ぱ芯俊⒑侠砝玫墓叵?,提升文旅服务管理水平。
4.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大足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都天然富硒,发展富硒产业大有可为。从科技攻关创新、完善标准体系、扩大品牌影响等方面,全力打响“富硒牌”。加快培育富硒农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富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富硒农产品加工企业。成立大足富硒产业研究机构,不断推出新生代富硒产品。发布大足区《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并上升为重庆市地方标准甚至成为国家行业标准。打造“西部硒谷·生态大足”品牌形象,将一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
(二)提升城市规模与能级,努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1.优化升级城市规划。切实处理好城市空间与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城市形象、区域辐射等因素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规划。一是升级大足主城区空间规划。将智凤街道纳入主城区统筹规划,推动主城区东扩南下,提升城市窗口形象和区域竞争力。二是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在智凤街道龙棠大道以东区域布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纳入大足高新区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大足主城扩展缺乏产业支撑的突出问题,增强主城人气商气,促进主城快速拓展。三是推进城市组团有机融合。推动大足(棠香龙岗)、龙水组团融合,将两个组团之间龙棠大道、大邮路合围区域整体规划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作为大足石刻文化公园的重要载体,统筹融入石刻文化、生态湿地、休闲娱乐、健康医养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生态与产业兼具的超大型城市公园,培育大足城市新名片。以龙水湖为纽带,推进双桥、龙水组团有机融合,促进组团城市向带状城市演变。四是“一盘棋”抓好专项规划。围绕全区“4433”发展思路和“擦亮六个特色品牌,打造六个区域中心”的目标要求,做好工业、农业、商业、文旅、交通、环保等专项规划。
2.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枢纽?;被屯贫捎逯邢吒咛笞闶陶?、南大泸城际铁路、铁路二环线(合大线)、大足至内江高铁、雅大渝城际铁路、大足至永川高速公路、大足东环高速、渝蓉高速进城通道、大足至邮亭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璧山至大足城轨快线前期工作,力争更多项目纳入重庆、 四川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大盘子。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织好“物流网”,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3.提档升级城市品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结合调研和专家咨询意见,我区具备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利条件,且有必要规划建设大足历史博物馆,展示大足厚重的历史文化,扩大城市影响力。推动优质教育向大足集聚,打造渝西川东教育高地。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做强做响小、初、高优质教育品牌,让更多的孩子愿意在大足读书。擦亮大足职教品牌,建设区域性职教中心。力争再引进3—5所高等院校,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教育集群。积极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打造特色医疗、中高端康养、健康旅游一体发展的区域性医养健康产业集群。持续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数字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市民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三)持续?;ど肪?,建设美丽大足幸福大足
1.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蒲Щㄉ;ず煜摺⒂谰没九┨锖统钦蚩⒈呓缛蹩刂葡?,着力构建以濑溪河、淮远河、窟窿河等主要水系生态带和北山、南山、巴岳山等山脉生态屏障为主体,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的生态安全格局。
2.?;ず蒙锒嘌浴I钊胧凳吨谢嗣窆埠凸吧?/span>?;しā贰吨谢嗣窆埠凸吧参锉;ぬ趵罚惺当;ず贸窍缟低澈椭脖蝗郝浣峁埂M吵锷剿痔锖菹低持卫?,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国土绿化工程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争取有更多的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大项目落地大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强化生态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持续推进污染治理。深入推进环?!拔宕笮卸?,全面落实“河长制”,补齐城乡环保设施短板,完善雨污管网系统,健全主要河库水环境常态化监管制度,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快固废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垃圾分类体系,让大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4.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在做好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同时,积极争取长征渠引水工程立项建设。今年5月21日,四川省水利厅和重庆市水利局在我区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合作备忘录》,明确川渝水利部门要联手干10件大事,合作开展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就是其中之一。这对突破大足水资源瓶颈无疑是重大利好。建议抓住机遇,尽快启动长征渠规划走向、相关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四五”有关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