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财经委、常委会财经工作办(预算工委)
按照年初人大常委会确定的工作要点,11月上中旬,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骆华带领由区人大财经委、常委会财经工作办(预算工委)组成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调研组,多方面、多层次收集了解“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召开三场专题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发改委、教委、科技局、经信委、生态局、住建委、交通局、水利局、农委、商务委、文旅委、卫健委、国资委、林业局、规资局等15个部门及棠香、龙岗、龙水、宝顶、万古、三驱、雍溪、铁山等8个镇街对我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建议意见。调研组肯定了规划纲要编制的前期成果,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修改完善建议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区“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主要目标预计完成良好大部分指标预计基本能够完成目标任务。经初步测算预计:地区生产总值(GDP)700亿元,年均增速8.5%;社零总额年均增速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7.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5%。
(二)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8.9∶55.3∶3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1.5%,科技型企业达到800家,建成一批研发机构和平台,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型人才。物流、金融、电商等日益成长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
(三)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水、电、气、路、讯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公园、绿地建设加快推进并投入使用。城乡交通日益完善,高速公路形成网状,高速铁路实现零的突破。全面推行“河长制”,生态建设、环境修复、国土绿化持续发力,森林覆盖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美丽大足迈出新步伐。
(四)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居民生活需求得到较大改善。平安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上升,幸福大足踏上快车道。
二、规划纲要编制基本情况
(一)关于规划纲要编制进展情况区政府有力组织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进展较为顺利。自启动“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以来,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市总体安排部署及区委对“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要求,坚持把“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作为一项基础性、前导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大量的深入调研,深入分析发展形势,深入开展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组织起草专班和专业人员,及时启动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多次征求部门、专家、社会各界意见,目前已形成阶段性编制成果,基本思路已通过区政府、区委审议并原则同意,规划纲要已形成初步成果,将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老同志意见后再深入修改。下一步,我区将按照市委、区委全委会关于规划纲要编制的建议,对接全市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再全面征求各方意见予以完善,将于12月中下旬完成文本编制,再报区人代会审查批准。
(二)规划纲要基本情况规划纲要初稿按照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创新驱动、城乡融合、区域合作、改革开放、社会民生、社会治理、安全发展、保障机制等内容,具体细分为15章62小节。
1.发展目标适应新形势。规划纲要综合分析了当前发展基础、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扣中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较为合理地安排“十四五”发展目标。主要奋斗目标体现了发展新思想、新理念,力求构建发展新格局,能够激发全区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2.指标体系适应新变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参照全市指标体系,结合我区实际,按照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和安全发展五部分,初步拟定27项指标,每项指标的具体预期目标将与相关部门进行深入沟通和研究后再确定。指标体系总体上符合大足发展实际,能够较好发挥引领作用。
3.主要措施适应新要求。围绕“十四五”发展方向和目标,抓住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关键性、实质性问题,提出了文化新区、工业强区、农业稳区、生态靓区、消费升级、创新驱动、城乡融合、交通先行、深化区域合作、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举措,聚焦民生福祉,加强社会治理,筑牢安全防线,健全保障机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项目库初步安排情况目前,规划纲要已初步梳理项目171个,预计总投资3255.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49个、预计总投资667.8亿元;产业发展项目73个(工业23个、农业20个、文旅14个、商贸物流10个、园区基础设施6个)、预计总投资2391.2亿元;生态环保项目26个、预计总投资90.5亿元;社会民生23个、预计总投资106.4亿元。另外,还梳理前期项目19个,包括交通、水利、电力、城市建设、文旅、农业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规划纲要编制的前期做了大量研究、论证等工作,但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亟待尽快研究解决。
(一)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有关部门受限于上级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没有正式发布,发展思路、项目收集和论证缺乏足够的依据,谋划的时间已十分紧但有的部门以上级部门未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为由没有更多的修改意见,项目草案也只是部门、镇街报送项目的简单加总,没有充分论证可行性。11月中旬开始,规划纲要草案开始征求各方意见,并将按照市里的发展定位与区委建议修改规划纲要,12月中旬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论证时间明显不足,项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二)项目支撑有待加强项目对规划纲要的支撑作用十分重要,但在纲要编制时项目库基础工作仍较薄弱。一是项目储备总量不足,部门、镇街及行业之间衔接不够,存在漏项。二是项目初步论证不够充分,存在重叠,部分项目无法实施。三是项目落实待完善,部分项目未明确空间坐标,项目未细分资金来源、年度实施计划。四是项目存在布局冲突和空间冲突,部分项目不符合绿色环保要求,难以通过论证和实施。有的预选项目跨行业,涉及众多主管部门,某一方难以协调各方,显然不便于实施,项目落实难度大。五是部分项目按照谁有资金谁建设,存在项目、资金、资产管理不规范,如不统筹整合,将重现雨污管网建设那样的低水平管理乱象。
(三)目标定位有待优化一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渝西川东)未来5年及2035年远景预期前瞻性不够,高度不够,作为桥头堡城市,哪些方面应走在前列,还未科学合理定位。二是规划纲要中软实力提升内容不充分,大数据、智能化及高新技术内容不多,缺乏基本实现现代化分阶段措施和路径。三是项目重点不够突出,还存在部分低效项目,未充分体现双城融合桥头堡城市的影响力。四是缺乏项目绩效分析,“十三五”未总结政府资金绩效,缺乏投入产出及贡献分析,“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仍然缺乏相关资金绩效措施。五是规划纲要的项目引导力不足,政府基础投入大,但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引导社会投入的支持力度较弱,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职能作用不够明晰。
(四)薄弱环节有待解决。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与比邻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镇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城区附近的乡村与偏远乡村之间的差距巨大,城市人口和资本进入农村的渠道不畅,缺乏制度支撑。二是产业体系较为落后,高端化、现代化新兴产业占比较小,主要表现为结构不优、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新业态不充分。三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区内交通存在断头路,密度不够;乡村道路等级较低,存在安全隐患,管护不够到位;镇街之间、镇街与村社之间不够畅通,乡村公路未全部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农资、快递为代表的物流只能到镇街,不能直接送达村社和农户。能源保障不够充分,天然气农村普及率较低,一些老旧小区的电力设施较为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四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存在诸多矛盾,优质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健康养老供给与需求矛盾、老龄化社会与养老保障能力的矛盾等较为突出。
四、建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要坚持政治引领,体现区域特色,明确竞争优势,客观分析问题,站在全局高度做好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深入分析发展优势,破解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短板,优化规划纲要的结构、目标、措施和监督激励机制。为做好我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建议:
(一)加强统筹,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提高认识,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纲要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引领作用,积极参与,积极建言,找准发展优势和不足,创新发展理念,高质量编好我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二是区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协同机制,充分论证发展方向和目标,合理谋划发展项目。对涉及多部门跨行业的项目,既要注重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符合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三是区政府要加强统筹,整合资金及项目,集中力量推进重点项目,删减低质低效或重叠项目,把投资重点放在增效益、调结构、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上。四是纲要需充分征求社会各界及基层意见,广泛收集民意,集聚民智,优化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二)把握时机,充分发挥桥头堡布局优势一是科学确定发展重点,不求全面开花,力争每年都有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渝西川东)区域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实施,五年让桥头堡城市名符其实。二是充分做好项目策划,把握时机,积极争取双城融合政策、项目及资金支持,顺应潮流谋发展。三是注重走出去,吸纳借鉴沿海特别是深圳特区、浦东新区、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发展理念,开拓眼界,拓展思路,用先进的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克服发展的短视行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精准施策,着力提高区域竞争力。一是坚持市场导向,更加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把加快发展文旅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实财税支持、要素保障措施,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强化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提高发展质量。二是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科学合理优化产业布局,立足双城融合实际,优选适合我区发展定位的企业产业,支持其在大足做大做强。三是站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度,把促进区域合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谋划更高目标和相应的措施,促进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合作。四是强化落实,将规划纲要任务按时间节点、空间区域科学合理地分解落实到相关区域、相关行业、相关单位,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十四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依据、刚性制度和发展蓝图。
(四)补齐短板,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补短板,解决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一是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合理配置资源和产业,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缩小与比邻地区的差距,缩小镇街之间、镇街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二是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走高端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之路,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优、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新业态不充分的问题。三是强化以交通建设为抓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乡村道路建设,完善镇街之间、镇街与村社之间的道路网络,提高道路等级,提高安全畅通能力。加强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保障和基础设施改造,消除安全隐患,逐步实现农村清洁能源全覆盖。四是加强事关民生的社会事业建设,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形势,大力发展老年人事业。五是更加注重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重点编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现代产业发展规划、以交通互联互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规划、以教育医疗养老为重点的民生规划等,提高专业规划的专业性、可行性、可用性,注重专业规划与规划纲要的有机衔接,力求在补短板上发挥专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五)生态优先,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完善资源环境?;び牍芾碇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功能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接全市“一核·两网·百库·千川”水利发展战略,建设与人口、城市、经济、土地、环境等相匹配的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大重点河流、湖库的?;ちΧ龋繁K蚀锉?,水资源可利用?;平逦魉试磁渲霉こ蹋浜献龊贸ふ髑婊壑ぃ鸩浇饩鲎试葱腿彼侍?。支持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鼓励水田长期屯水,形成全区“大湿地”环境。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合理发展静脉产业。新建一批大型城市公园、湿地、绿地,拓展道路绿化功能,大力推进森林建设。加大公园、绿地、湿地、森林、河流、湖泊的建设?;ちΧ龋韵绱逭裥?、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带动环境改善,让绿水青山走金山银山之路,把生态治理上升为区域发展的基本理念。